本文目录:

隋舍利塔的隋舍利塔碑

1、《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》 ,原在山西永济韩阳镇栖岩寺,刻于隋仁寿四年(604年),额篆“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”,碑文楷书,工稳不苟,法度森严,启唐楷之先河,为隋代碑刻代表性作品之一。

2、位于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南侧,爱晚亭右前方。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,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,是塔故名 。塔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

3、塔前刊有石碑,书“隋舍利塔”,碑阴书“共建菩提”。其实,此塔并非原隋塔,而为民国初年于旧址重建。舍利为梵文音译,意为“骨身”。

4、隋舍利塔,位于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南侧,爱晚亭右前方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,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,是塔故名隋舍利塔。隋舍利塔建设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

5、大殿前有碑刻数方,其中有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。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,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。天宁寺舍利塔通高58米,矗立在一个方形砖砌平台之上。

6、周围树木郁郁葱葱,唯有在缝隙中才能看见半个塔身~千年古刹***寺始建於隋,唐玄宗即位后改称***寺。而这座舍利塔原为七级砖塔,上有舍利石函一方,有史记载,供有“佛舍利二十粒”。

隋舍利塔的历史记载

隋文帝杨坚在登皇位之前,曾得到梵僧给的一包舍利,后来让工匠打制了一只精致的七宝箱,将舍利供奉在里面,并在京都建造了连基双塔,塔下藏置了舍利。

隋舍利塔建设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1957年修整在塔外加修石护栏。“***”中遭破坏,1***9年按原貌修复。隋舍利塔通高三米,边长一点三米。

塔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1957年修整时,在塔外加修石护栏。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。近年已按原貌修复。

《法苑珠林》记载隋文帝立佛舍利塔(泾州等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)。

隋舍利塔的建造历史

隋舍利塔建设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1957年修整在塔外加修石护栏。“***”中遭破坏,1***9年按原貌修复。隋舍利塔通高三米,边长一点三米。

据说塔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,岳麓山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,五代时被毁,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1957年修整时,在塔外加修石栏保护。

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,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,是塔故名 。塔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1957年修整时,在塔外加修石护栏。

舍利塔 在浙江省龙游县城东11公里湖镇下街,始建无考,北宋嘉祐三年(1058)重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实心砖塔。高24米,基座砖砌,每面宽30米,须弥座高60米。

隋舍利塔的简介

其独特的“塔上塔”、“塔包塔”的构筑形式,以及“五世同堂”的悠久历史,十分罕见,使北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塔。1988年被***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朝阳北塔即是典型的佛舍利塔。

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。栖霞寺始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(483年),舍利塔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(601年)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。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(937~***5)重建。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***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舍利塔 舍利塔分三层:底部是塔基,作须弥座式;中间四角作蕉叶状,浮雕力士像五尊,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;上层顶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。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,正面隶书阴刻“隋舍利塔”,字迹俊秀。

回到山下,以隋舍利塔结尾。此塔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,五代时被毁。民国初年,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。可惜***又被毁,现在是近年按原貌修复的。

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。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。

古称仙游得名。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598),原名“仙游宫”,系隋文帝行宫。仁寿元年(601),隋文帝为了安置佛舍利,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,建舍利塔安置,易宫为塔,改称仙游寺。